(文/文双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10 月 1 日公布了最新 世界 大学排名,中国内地有3 所大学进入前 200 名,其中北大和清华双双进入前 50 强 ,分列第48 和第 49 位,复旦排名 193 位 , 而中国香港有4 所大学进入前 200 名 ,其中香港大学的全球排名仍然保持在第43 位,领先北大和清华,而香港科技大学排名升至第 51 位,与北大和清华 旗鼓相当; 另外,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分别排名第129 和 192 位,均领先复旦。在其它各种大学排名中,香港的大学 总体也 比大陆 表现出色 。例如,在今年5 月公布的 2014 年 QS 大学排名中,香港有 3 所大学的排名居大陆所有高校前列。许多人有这种疑问 或 好奇 : 弹丸之地香港,区区七百余万人口,为何在各种 世界 大学排名中如此抢眼?相信搞清楚这个问题,无论对认清各种大学排名的实质 , 还是提高自身的大学排名位次,都是 有意思和意义 的。
英国《卫报》网站最近发表一篇文章 , 分析了 为什么瑞士 的 大学排名做 得 非常 好 ( Why does Switzerland do so well in university rankings? )。文章说,瑞士只有八百万人口,但 其大学排名比一些经济大国做得好(幸好没有拿中国举例), 有两所大学在QS 排名中进入前 20 强 ,分别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有7 所大学在 QS 和《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排名中进入前 200 名。从人口规模 、 区域位置 、国际化等方面 看,香港与瑞士有相当可比性,因此, 透过 瑞士 出色 的 大学排名 , 大致可窥 探 香港的大学为何在 世界 大学排名中 也 很 抢眼 。
首先看看各种大学排名 都 是如何排出来的。每一种排名系统都使用一 套 有一定权重 的得 分指标,例如,在QS 排名中,权重最大的 得 分指标是基于学者调查的学术声誉(40% ),其次是师生比( 20% ),单位教职引用率( 20% ),基于雇主调查的雇主声誉( 10% ),国际学生比例( 5% )和国际教师比例( 5% )。根据这 套得 分指标 , 可以逐项分析如何 从操作层面或技术上 提升大学排名。
学术声誉 和 雇主声誉完全是主观性指标,靠的是大学在行内 和社会 的影响力和口碑。 这两项指标的权重之和占总分的一半,其中 学术声誉的权重最大 。 一所大学学术声誉的建立要靠积累,而一旦建立, 往往 流芳百世 并 产生“光环”效应,不仅驱动正面 评价 ,而且保证大学持续有研究 经费 进帐 、有 高质量学生和 高水平 员工不断加入,这 些 反过来 又维持并增强 其 声誉 。这就是英美等西方大国的老牌名校在 大学 排行榜上的地位很难被 后起新秀 撼动的主要原因。
新大学或后起之秀要 在大学 排 名中往前赶 ,最有效和见效的途径是在其它几项 客观性 指标上 下功夫 ,而这些 指标相当于硬件建设, 都需要高投入:吸引高 水平 师资和 优秀 学生,支持高 影响力 科学研究,等等, 无一不需要雄厚资金作保证 。瑞士 大学 的成功一定程度上 得益于 该国对科研的巨额投入 —— 它用于研究与开发 的投入占 GDP的 2.2% ,是欧盟平均水平 ( 1.1% ) 的两倍。
QS调研总监本•索特( Ben Sowter )说,建在日内瓦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对瑞士的大学排名有额外提升作用,因为它使该国的大学有机会从与全球各地的领先大学的合作中受益,而这,“显著扩大了他们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可见,有钱的话,建一些 国际上 独一无二的高大上实验装置, 吸引一些有想法没办法的学术大牛开展合作研究, 也是有利于提升大学排名的。
在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方面,瑞士顶级 研究 机构 强大 的科研 影响力 使 它 能够吸引最优秀的国际人才,帮助 其大学 在某个特定的指标上 得分,而 这个国家位于西 欧 中心 的独特 地理位置也使得它对国际教师和学生有吸引力:它与五个国家接壤,涉及三种主要语言(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 。 因此, 瑞士的 大学21% 的学生来自国外。 此外, 瑞士的 国土面积小 也使它在国际职员指标上有优势:“如果你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你可能有更多的 职员 在其它国家获得博士学位,”一些国际职员甚至可以跨过边界在瑞士的大学上下班。
在单位教职引用率方面, 与 QS排名前 20 的其他一些大学一样,瑞士的两所大学 从其校名就可看出它们的 专长也在理工科。QS 的引文指标基于爱思唯尔 Scopus 数据库, 这个 数据库 有两个 偏向 :一是偏向 英文出版物 ,二是 主要 收录 期刊 论文 而不是专著,这就 对 理工科大学有 明显优势, 因为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倾向于用英文 在 期刊 发表 论文,而人文社科学者通常更喜欢用他们的母语 著书立说,他们更倾向于 写书或书的章节, 而不是 发表文章。德国高等教育中心主任Frank Ziegele 说:“如果你是一所专长于人文社科的大学,那么你将永远没有机会 跻身 QS排名的前列。”
进一步细究 QS排名系统 各项指标的道道儿,可以发现,几乎每一项指标都严重依赖国际化程度。它的理由很正当:因为它是世界排名。综上所述,这样的排名系统注定了 对小国或小地区更有利,如果它们 足够 重视高等教育的话 。 这 应该 是瑞士、新加坡等小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在 世界 大学排名中表现出色的技术性原因 ,或许也是作为大国且倡导扎根本土办大学的咱中国虽大学众多但很少跻身世界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排名可以说就是一种游戏, 玩玩可以,当真就可能玩物丧“质”了,因为任何排名系统其得 分指标 很难反映教育本质和真实情况。 如有人指出, 一味 提高国际学生的比例可能很轻易地降低培养质量,而高师生比与培养质量也并无必然联系 ——“名教授不教书,再大的牌子也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至于引用率,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它在科研评价中的弊端。办 大学如果仅仅是为了提升排名,那么 它就像搞体育只是为了得金牌,对提高一个国家或民族 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显然,作用非常有限 。
PS :本文作于国庆黄金周的旅途,未及时贴出。刚刚看到科学网登出的《卫报》英文稿的翻译稿,两者理解难免有差异。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834263.html